
中山医院 知名专家
姓名 | 职称 | 科室 | 所在医院 |
---|
周京敏 周京敏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专长心内科疾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协作组副组长,上海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心力衰竭学组副组长,上海医学杂志编委,中国循环杂志通讯编委,心电图室主任,研究方向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1999~2000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德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科研基金课题1项,主持科技部12-5科技支撑计划1项,参加国家10-5攻关课题研究,11-5国家支撑计划。论文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编写教材和参考书籍。 | 主任医师 | 心内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葛均波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葛均波院士长期致力于冠状动脉疾病诊疗策略的优化与技术革新,在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支架研发、复杂疑难冠脉疾病介入策略、冠脉疾病细胞治疗等领域获得一系列成果。葛均波院士在国际上首创的“逆向导丝技术”成为攻克冠脉CTO病变的利器,将手术成功率提高到90%以上;创制我国首例可降解涂层新型冠脉支架,每年为患者节约费用超过10亿元人民币,实现他“研制出病人用得起的冠脉支架”的早年夙愿;创建华东地区首条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救治“绿色通道”,成功抢救重危患者超过3100例。 作为项目负责人,葛均波院士先后承担了2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被授予“白求恩奖章”、“科技精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仁心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 主任医师 | 心内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孙剑勇 孙剑勇,男,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系研究生秘书。1992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获消化内科学博士学位。2009年赴美国Johns Hopkins医院消化科进修。至今发表论著十余篇,负责市科委重点项目1项以及横向基金2项。参与《实用内科学》、研究生教材《临床免疫学》及其它8部专著的撰写。曾获复旦大学校长特别奖,中山医院优秀青年医师奖等。掌握内镜技术。擅长胃肠病及肝病的诊治,尤其是肝脏常见病、疑难病及危重病的诊治。 | 主任医师 | 消化内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吴鸿谊 吴鸿谊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行政副主任,复旦大学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合理用药委员会委员,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主任医师 | 心血管内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潘文志 潘文志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结构学组秘书,中国心血管医师创新俱乐部(CCI)研发部部长,复旦大学十大医务青年(2017年),上海市青年卫生人才最高奖银蛇奖获得者(2021年),2021年晋升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最年轻的主任医师。授权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8项、国际PCT专利2项,转化14项,在葛均波院士指导下研发了世界首个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及世界首个可穿刺封封堵器。 | 主任医师 | 心内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夏庆 夏庆,男,骨科主任医师,关节外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2007年12月获复旦大学在职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上海市中山医院骨科从事临床工作。本人27年来始终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1999年在香港参加了由华裔骨科学会举办的骨科高级进修班。2008年赴日本佐贺国力大学整形外科(骨科)学习人工关节置换技术。通过大量积累,擅长用人工关节置换等方法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髋关节及膝关节的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等关节疾病。应用截骨技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脊柱疾病的诊断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上海交大合作完成市科委课题“基于X线透视的手术导航系统的实验研究”。与复旦大学合作完成课题“基于CT三维图像手术导航系统在椎弓根螺钉植入中的应用研究”“金属对金属人工全髋表面置换术报告”等。 | 主任医师 | 骨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杨冬 杨冬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哮喘、慢阻肺、呼衰、肺癌等诊治。担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呼吸治疗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外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呼吸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及常务秘书、上海市医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肺功能学组副组长等学术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肺损伤、慢性气道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子发病机制和精准治疗。主持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及横向研究课题。发表国内外论文40余篇,学术成果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上海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一项。主持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复旦大学等医学教育研究课题并发表多篇教学论文。参与编撰支气管哮喘诊治相关专家共识。担任《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国际呼吸杂志》等编委。参编参译《实用内科学》、《全国呼吸医生定期考核教程》、《默克手册》、《Up to date中文版》等多部专著。获得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首届优秀中青年呼吸医师奖。担任欧洲呼吸病学会年会中国日、中华医学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呼吸病学年会等学术会议的同声翻译。 | 主任医师 | 呼吸内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丁建勇 丁建勇,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胸腺肿瘤、重症肌无力的外科治疗;改良的剑突下全胸腺切除术(丁氏手术,为国内外首创);局部晚期胸腺肿瘤的外科手术切除与综合治疗,其中肿瘤累及上腔静脉的处理(左无名静脉右心耳人工血管搭桥后再做扩大切除,先重建后切除的策略为国内外首创);纵隔疾病的诊断与综合治疗;巨大胸壁肿瘤的切除与重建;肺大疱与肺气肿的微创外科治疗;终末期肺病与肺移植;还擅长早期肺癌,包括肺部磨玻璃结节的微创外科治疗,3D重建指导下的单孔肺段手术;达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局部晚期肺癌的外科治疗(包括新辅助治疗后);微创食管癌切除术与综合治疗(胸腹腔镜三切口),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综合治疗;结直肠癌肺转移的外科治疗;手汗症的微创治疗,卵巢癌心膈角转移的外科治疗等。中山医院胸外科纵隔亚专科主任,中山医院纵隔疾病多学科MDT门诊牵头人,兼职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胸外科学术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外科学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吴阶平基金,上海市卫生局基金等。近5年发表SCI论文超过20篇,总分超过50。201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Barnes-Jewish医院访问学者,师从美国原AATS主席、著名胸外科教授AlecPatterson和Bryanmeyers学习肺移植与胸外科进展。2017年美国德州MDAnderson癌症中心和日本京都府立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 | 主任医师 | 胸外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郭卫刚 郭卫刚,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胸心外科学博士。199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医疗系,2001年-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2008年汶川地震后作为国家支援西部农村卫生工作医疗小组成员赴甘肃天水开展医疗工作,获得“优秀队员”称号。2009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Barnes-Jewish医院学习肺移植和胸外科新技术。已有21年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胸部肿瘤如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气管肿瘤、食管良性疾病、气胸、漏斗胸以及手汗症等胸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娴熟运用胸腔镜、纵隔镜、气管镜、食管镜、腹腔镜等胸外科诊治技术,尤其是肺部小结节的诊断和微创手术治疗,纵隔肿瘤和食管癌的微创手术。在发展微创手术技能的同时也开展袖式肺叶切除、联合肺叶切除以及全肺切除术,娴熟施行左开胸食管癌根治、右胸腹二切口食管癌根治以及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也开展支气管袖式成形、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结肠代食管以及隆突成形等复杂手术。重视胸部肿瘤的规范化外科治疗和综合系统处理,注重预防手术并发症发生,应用支气管镜注射硬化剂治疗手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等。成功建立了本科室大鼠单肺移植模型,为本科实验室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并创建显微镜下单人操作大鼠左单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模型,在这个模型上指导毕业博士生一名、硕士生一名。发表论文30余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于核心杂志以上的论著13篇,其中SCI论文3篇主持复旦大学青年基金1项,以第三责任人的资格获得上海市科学委员会科研计划资助课题,参与“十一五”国家攻关课题、北大人民医院卫生部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数项。申请实用专利一项:一种带有光纤照明和引流功能的组织分离手术器械。 | 主任医师 | 胸外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邹善华 邹善华医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相关研究工作。擅长:淋巴结肿大、淋巴细胞增多、M蛋白血症和贫血的鉴别与治疗,及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淀粉样变性、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和血小板减少症等疾病的诊治。 | 主任医师 | 血液科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